奇葩论文接连被“扒” “核心期刊”学术评价机制为何失灵?

©原创   2020-01-19 19:00   记者:戴文静 滕子衎

核心期刊多篇“奇葩论文”被曝光,引发社会广泛担忧。近日,一张疑似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的图片在网上流传,该校教授张楚廷要求弟子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写论文去参加博士毕业生答辩,而自己就是论文的指导老师和答辩委员。

记者在知网上检索发现,题目中出现“张楚廷”的论文有近百篇。其中,从2005年到2019年共有硕博士毕业论文18篇,其中15篇作者均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有9篇都是在“张楚廷”作为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论文中不乏大量篇幅来描述研究对象“张楚廷”的个人成长史、学术研究经历,以及作者对导师的高度评价,给人明显吹捧导师的印象。事件一出,引发舆论广泛质疑,湖南师范大学回应已在调查此事。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工作人员:我们这边舆情正在处理,我们已经跟有关部门汇报了。

学术论文发表原本应该是严肃、权威的事,但事实上,最近“吹捧导师”、“吹捧自己”的“奇葩论文”饱受诟病。近日,有网友爆出,中国社科院程恩富学部委员在他主编的《海派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吹捧他本人及其学术观点的文章。 在一篇题为《狂飙的思想 学术的奇葩》的文章中这样讴歌程学委,“中国最有创见的经济学家之一”,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狂飙时期”。而前不久一篇刊发于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在舆论场中引发轩然大波。原因在于,作者在正文中,用较长篇幅大谈特谈“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而金融领域的核心期刊《银行家》也被媒体曝光,该杂志多次刊发主编10岁儿子的散文。那为什么这些不像学术语言,不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术期刊上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那一方面来讲就是这个学术期刊它的审稿机制,实际上可能就在这样的一些文章面前变成形同虚设,我们说这种学术期刊它都有非常严格的这种审稿机制,但是这些完全不符合,或者是明显不符合发表标准的这种文章都发表出来,那实际上就反映出现在学术期刊这种审稿机制存在问题,这是需要去反思的。

据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常务副主任、编审张铁明介绍,学术期刊的审核一般需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审制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审稿流程,尤其是“同行评议”的环节至关重要。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常务副主任、编审张铁明:同行评议这个环节被我们期刊界又称作是期刊的学术守门人,那么在这个环节主要是要对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逻辑性,还有它的有效性做出同行的评审,由同行给出评审的意见,那么在这个环节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如果论文作者和评审人存在利益冲突或者是利益相关,那么这个评审人是要做出回避的。

事件曝光后,《冰川冻土》期刊编辑部发布撤稿声明。《冰川冻土》杂志的主编申请引咎辞职。《银行家》的主管单位山西省社科院回应:将对该刊物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对涉事主编进行相应处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面对核心期刊“评价失灵”问题,除了要加强评审监管,还需要形成一种淘汰机制。

【电话采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我们说现在要破除唯论文的评价,但是论文它还是学术成果的最终的载体,那么最主要应该关注论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应该去重视发表论文的这种期刊的质量监测。那本来核心期刊它也是种评价机制,你如果期刊的质量达到自然要求,那你成为核心期刊,那如果说你期刊发表的论文的质量一直不高,然后学术同行评价也是在走低,那它可能就会把你从学术期刊,核心期刊这个目录中剔除出去,那由此形成一种淘汰机制,也由此促进核心期刊要重视你期刊的声誉和公信力。

联播快评: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本身

学术评价机制失灵,与过于偏向文章发表而非文章质量有关。因为哪怕是在文章派评职称、论文答辩的场景下,也只是看是否发表、发表在哪个期刊,而疏于看论文本身,这也就被“关系稿”“人情稿”钻了空子。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提高我国科研水平的重要方面,要让学术期刊坚持质量标准,就必须让学术评价回归到学术本身,不能只关注论文发表与否,而要重视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