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陌生电话铃声打破了中午的宁静,电话那头急迫的询问是否是学生老师····”。辅导员在电话中得知年级学生小敏在市内某地河边被救,辅导员意识到“意外落水”绝非偶然,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危机事件应急处突工作。
事后得知,本科生小敏同学因情感受挫产生自杀意向跳河被救,该生在单亲家庭中成长,家庭经济较为困难。
二、案例分析
此案例反映是家庭情况特殊学生因个人感情受挫后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在应对和处理此类事件中要抓住“四个时期”,做好动态跟踪和持续关注:
(一)紧急处置期
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了解学生受伤情况,及时送往医院就医治疗,向学生处、学院、学生家长汇报事件情况,形成危机个案报告。
(二)跟进应对期
安排宿舍健康联络员与班级心理委员陪护盯防,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完整、准确了解危机事件发生经过,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动态,避免危机事件再次发生。
(三)盯防观察期
联系家长来校进行陪护,并带领学生前往专业医院进行检查诊断,根据医生建议配合做好后续处置工作,主动对接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四)精准调整期
找准学生心理的症结所在,与学生家长双向互动关注学生,从学生内心的期盼出发,在“学校—学院—家庭—年级—宿舍”五级的关怀体系下,对症下药、因人施策,强化咨询和教育引领,从根本上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帮助学生阳光、健康、欢乐成长。
三、思路举措
1.应急处置突出“准、快、稳”,提高效率确保稳定
在处理小敏同学危机事件中,辅导员首先通过热心群众获取学生事发准确位置信息,与班级心理委员一同赶往现场处理,时刻确认学生安全状态,做好情绪安慰;事件处理行动要快、上报反馈时间要快,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确保学生安全情况,并将事件经过向学生处、学院、学生家长进行了汇报;应急事件处理中做好学生情绪安抚和家长来校陪护工作,做好事件保密和舆情稳定,化解事件发生后信息舆论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和心理压力。
2.盯防关注坚持“联、谈、报”,构筑体系填补真空
事件发生后对小敏同学的盯防关注既是难点也是重点,避免出现盯防关爱的真空地带,实施了“联连看”举措。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健康联络员从日常管理、班级活动、宿舍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对小敏的关注和疏导,让师生担当意识更加牢固,让师生责任意识更加明确,塑造成了人人疏导、人人盯防、人人关爱的责任体系,促进师生融合共同体的形成。在三级联系关怀制度下,帮助小敏迅速走出了“阴霾”。
3.疏导引领贯穿“情、真、爱”,双轮驱动融入心坎
谈心谈话和心理咨询要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找到学生心结所在、解开思想疙瘩,通过思想价值引领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以“心连心”共情为中心点,加强学生恋爱观教育,以现实生动的案例讲述,帮助小敏正确认识青春期间的恋爱关系,让其从失恋深渊中走出来,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砥砺成长;以“实打实”解困为疏堵点,在多次谈话中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困难,利用好帮扶解困这个助力器,把“思想解惑”与“生活解难”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锻炼、申请企业奖学金、从事校外实践等方式,缓解了自身经济困难,丰富了社会实践经历,让学生能够彻底的安心求学、专心读书、用心发展。在发展型育人资助体系下,不断为学生搭建能力提升平台,提升精准资助育人效果,发挥了资助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通过采取“联系结对+精准帮扶”的关爱举措,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危机,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日常关爱入手利用多元化资助手段,坚持“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的双轮驱动发展型育人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让学生在温情资助和思想引领下,心怀感恩之心、砥砺奋斗之志、永葆爱国之情。
在历经“危机”之后,小敏同学找到良性的生活目标和奋斗方向,先后在办公室担任助理,多次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疫情防控中勇担重任。她希望在青春时期与家国梦想同频共振,选择携笔从戎、逐梦军旅,2023年报名参加了全国征兵,经过组织考评、审查、训练,现已入伍参军,成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士兵。
四、经验启示
1、以“责任工程”构筑心理危机“防火墙”
辅导员要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守门人”,就要求心理健康关注不能“留死角、存短板”,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组建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联系到人的责任关注体系队伍。实现学生党员、主要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宿舍健康联络员等构建起年级心理健康关注的责任防线。年级常态化开展好心理危机筛查和教育工作,辅导员与班级心理委员定期“过筛子般”针对班级同学逐个了解近期心理思想动态,及时谈心谈话疏导学生情绪,把心理危机遏制在“最初一公里”。
2、以“知心工程”构建心理健康“加油站”
在与学生谈心谈话中,要读懂学生内心、读懂学生需求、读懂学生困扰,以“面对面”实现“心贴心”。通过与学生的细致交流准确分析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和环境背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心理咨询、暖心关爱、精准帮扶协同做到学生的心坎中,只有找准“病因”,用好“良方”,同时动态关注和常态咨询,才能从根本上来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症结,才能从根本上给学生撒下积极心理品质的种子,要避免做“表面文章”,以实实在在见成效的举措对待心理疏导,以久久为功持久战的心态应对心理咨询,用我们的耐心、爱心、恒心来浇灌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
高霏,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宋喆,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辅导员。
责任编辑:张一南
责任审核:俞峰传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