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学生A,女,班级干部,大一以来就被心理中心列为“警示”名单。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支撑薄弱。该生幼年随父母在外务工时曾被猥亵,小学开始回乡就读,与外公外婆一起居住,与父母长期分离。初高中时就有抑郁倾向,时有焦虑、厌食、失眠,甚至自残行为。进入大学,加剧自残行为,因其阶段性就医,病情时好时坏。辅导员从大一开始就介入该生情况,四年持续关注和帮扶,用“四不”原则持续关爱和帮助该生顺利完成学业,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案例过程
(一)问题初现,跟踪溯源
2018年12月1日深夜,有多名班干部看到A同学在其空间发“说说”:“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辅导员得知后,对该生保持关注,并开始了解和介入。2019年1月9日,A同学又发布内容消极的动态,表现出对生命的倦怠。室友细心安慰,让她将苦恼说出来,该生回应称“有其他方式解决苦恼”(后得知是自残)。后来,辅导员与该生聊天时了解到,该生5岁左右有遭受猥亵经历,此事对该生成长有一定的影响,致使有SM(M)倾向。初中生时有从二楼跳下的经历,时有焦虑失眠的症状,服药后有好转,时有发作。
(二)梳理问题,逐个击破
2019年4月开始,该生经常性表现出负面情绪。在多次深度聊天中,辅导员老师了解到该生小学时曾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其父脾气不好会打骂孩子,偶尔会说伤人的话,家中还有一弟一妹,母亲身体条件欠恙,家中经济压力较大。同时得知该生谈了恋爱,但与男友产生了感情纠葛,也因此睡眠不好,身体出现不适。在辅导员多次谈心和多方协动劝说下,该生同意在老师陪同下前往精神卫生中心就医。但由于该生病史复杂,历时久远,再加上经常自主性断药的行为导致病情反复。
(三)疑难问题,专业治疗
2019年10月中旬,该生情绪逐渐消极,在朋友圈发了自残的照片,还与网友聊天交流自残感受。学生干部了解到异常后与其联系,但该生并无交流意愿。辅导员老师与之聊天了解到,该生觉得自残只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已经成了自己的习惯。在辅导员老师和学院学工队伍协同关爱下,该生成为学院勤工助学人员,负责打扫学院会议室和办公室。这给老师接触和了解她机会,在学院齐心帮助下,2019年11月15日,该生表示愿意再次去医院治疗,自此开始持续性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检查,医生诊断其为抑郁。
(四)情况好转,持续关注
自医院治疗后,该生状态持续好转,但学院并未松懈,一直关注其药物治疗情况。起初,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致使该生情绪波动很大。在持续对其进行心理专项工作后,该生坚持按时吃药。约一个疗程后,药物反应有所缓解,该生状况仍然时好时坏,但仍在持续配合治疗。尽管病情未能根治,在大学四年也时有反复,但在辅导员老师和学院四年的持续关注和帮扶下,该生顺利毕业和就业。
三、思路举措(一)生涯引导“不放松”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杠杆,不断为该生靶向生涯目标。生涯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缓解焦虑心理。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辅导员密切关注该生的想法和困惑,并引导该生及时调整心态,帮助提升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同时,在日常的生涯和就业辅导中,辅导员给与该生鼓励和互动,帮助该生重塑信心,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最终在毕业季率先找到工作。(二)全面协动“不放弃”在长达4年病情反复的情况下,学校坚持始终“不放弃”原则,全面协动帮助该生成长。一方面,辅导员主动联系该生的家长,引导家长提升对该生的重视程度。引导该生与父母保持沟通,促进亲子关系融洽发展。另一方,针对恋爱因素,开展人本主义心理疗法。该生感情问题复杂,谈恋爱后情绪波动频繁。辅导员与该生男友及其辅导员保持联动,与该生家长、同学频繁沟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为该生营造出一个安全和可信赖的环境。同时,为该生多项校友资助金和勤工助学机会,确保该生治疗费用能够得到保障,也便于及时能捕捉到该生情绪心理变化。过一系列举措,帮助该生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实现自我成长。(三)心理治疗“不间断”全面督促和引导学生接受专业力量介入,确保心理治疗“不间断”。该案例中,该生有SM(M)倾向,且有长期的自残行为,专业的心理治疗是必须的。但劝说该生去寻求专业人员帮助是一个长线和艰难的工作,通过与该生建立信任、多方借力、长时间沟通,最后该生在辅导员与班干部的陪同下去医院接受了治疗。虽然时有反复,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该生接受专业心理治疗,身体和心理状况都有了极大改善。(四)日常关爱“不停歇”该生情绪状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遇到困难和挫折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在辅导员老师的牵动下,四年保持家校联动,校内学工协同,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沟通联动、专业治疗,为该生创造一个健康友爱的生活环境,不断加强A同学的自我认同感。尽管病情复杂,时有反复和波动,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不停歇”的关爱下,该生较好地融入集体,并且有了知心的“老师”朋友。
四、案例启示在这个案例中,学校一直秉持“四不”原则,即生涯引导“不放松”、全面协动“不放弃”、心理治疗“不间断”、日常关爱“不停歇”,为学生提供风险干预。在此过程中面对诸多反复和不确定性,但是本着“以生为本”“为生护航”的初心,学校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同达帮助该生顺利毕业,该生的心理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可见,对于这种多因素叠加的复杂心理问题案例来说,或许并不存在最优解,但是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这都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既依赖于学校各部门育人力量的协同联动,也有赖于学校和家庭双向奔赴。越是复杂案例,越要有团队的合力,既要有专业心理人士助力,也要有积极的价值引领和目标导航,还需要及时捕捉细节和技巧。简言之,匠心细管理,合力巧育人。
作者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丁柯尹、简敏
责任编辑:汤新
责任审核:张甜歌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