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雷
【内容摘要】在媒体融合转型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 AIGC 如何助力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转型,以及 AIGC 的出现为处于起步阶段的行业媒体融合转型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并以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媒体融合转型为例,解剖了 AIGC的垂直应用场景,分析了 AIGC如何助力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服务升级和技术创新,探究行业媒体融合转型的策略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AIGC;行业媒体;融合转型
一、AIGC 时代的到来
2022 年 11 月 30 日,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 OpenAI发布的聊天机器人 ChatGPT, 标志了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代的来临。如果说在这之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还处于实验阶段或者专业领域应用层面,那么人人可用的 ChatGPT,意味着 AIGC 已进入各类应用场景。随之而来的各种应用程序的出炉证明了这一点,这包括谷歌公司发布的 Imagen、OpenAI发布的 DALL•E、David Holz 创始的 Midjourney 以及最新出炉的 Sora,AIGC 完成了自动生成语言—图片—视频的演进和迭代。2024 年 3 月 18 日,埃隆 • 马斯克(Elon Musk)开源了具有 3000 多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 Grok-1。而就在第二天,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 GTC2024 大会上发布了被他称作史上最强 AI 芯片的 GB200。Grok-1 的巨大参数和 GB200 的超强算力或许给人类一种暗示,人工智能已经倒逼人类快速拿出方案:如何在人类的世界里,为 AI 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空间,即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以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任由其“野蛮生长”。
自从人工智能问世以来,人类一直在调适与人工智能的协作模式,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演变和迭代不断发生变化。刚开始人类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让它代替人去搜索资料、寻找工具,最后由人类自主完成工作,我们称之为 Tools(工具)模式,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类搜索引擎,比如百度、必应等。人工智能与人类协同的第二阶段我们称之为 ChatBot(聊天机器人)模式,这个阶段人类设立任务目标,人工智能对任务目标提供多个建议和信息,辅助人类完成任务,比如初代的 ChatGPT就是典型的应用。人工智能与人类协同的第三阶段我们称之为 Copilot(副驾驶)模式,人类发出任务目标的指令,人工智能完成多个流程设计和初稿方案,人类修改后确认,最终由人类完成工作,比如微软开发的 Copilot 应用程序。不难看出,这三个阶段人类是工作的主体,人工智能是辅助体。到了第四阶段,人类的主体地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 Agent(代理)模式, 设立目标、任务分解、流程设计、提供资源、进度控制、确定成果等环节人类与人工智能虽然共同参与其中,但是人类在协同关系中或许只是个“旁观者”或者说“监督者”,工作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比如 Sora 这样的应用工具。如果说人工智能与人类协同工作之间的角色在刚开始是基础性的生产力工具的话,那么到了 Agent 模式阶段,人工智能显然已经成为了生产关系中的一方。
科幻作家亚瑟 • 克拉克(Arthur C.Clarke)在太空漫游系列第二部《2010:太空漫游》中有这样一段对白:“不管我们是碳基人类还是硅基机器人,都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中的每一员都应获得应有的尊重。”也许面对今天 AIGC 的发展态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段对白: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生产内容而且也会产生情感,终将与人类不分你我。
二、AIGC 助力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转型
时至今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在工业机器人、辅助学习、智能搜索、智能翻译、自动驾驶等领域已经非常广泛。通用大语言模型出现后,如何在行业中找到适合通用大语言模型的垂直应用场景不仅是互联网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本身发展需要考量的因素。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生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谈道:“(大语言模型)是在每个特定场景里 100% 的解决客户问题,而不是试图找到一个产品来解决每个场景 70%-80% 的问题。”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企业的大模型应用需要综合考虑行业专业性、数据安全、持续迭代和综合成本等因素。基于行业大模型,构建自己的专属模型,也许是企业更优的选项。”
依据通用大语言模型在行业的渗透情况来看,在互联网办公、泛消费领域应用比较广泛,而在金融、交通、能源、制造等领域则相对审慎。2024 年 2 月16 日,OpenAI 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 Sora 后,引起传媒行业的广泛关注,Sora 通过文本指令,即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一条时长为 60 秒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达到深度模拟真实物理世界,包括角色、场景、行为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工具 Sora 给传媒业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人们甚至认为,无中生有的大规模视频生产已成为可能,并首先会出现在游戏和动漫领域,其次会在传媒领域大行其道。
2024 年伊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广电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广电传媒机构纷纷加大在 AIGC 领域的投入,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国内首部以 AIGC 技术制作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将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转化制作成国风动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千秋诗颂》的主创团队和技术团队收集了大量文物照片和人物形象图,在大量精准语料库“投喂”训练后,生成了符合历史依据的场景、建筑和人物。比如,输入“春雨”“大唐盛世”“汉服”“国风”等关键词,为场景和人物赋予具体的环境特征和性格标签,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风格化处理,从而呈现出独具底蕴的东方审美。《千秋诗颂》再现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历史场景和生活样态,是中华传统美学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次深度结合......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