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和铸魂工程来抓,我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 ”育人活动。项目围绕江西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赣南采茶歌舞、永新盾牌舞为特色展开了重点研究,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融入实践教学中,为舞蹈表演与编导专业开设了《江西民间舞蹈》课程,将国家级非遗舞蹈列入《中国民间舞》课程教学计划。通过组建学生“非遗 ”舞蹈队、教师“非遗 ” 教研小组、校外传播推广活动等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将“三立、三合、 四步走 ”教学模式与“非遗”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并创新。
关键词:教学模式、“非遗”、传统文化
一、项目实施背景
南昌职业大学是江西省高校率先创办的民办职教本科院校之一, 音乐舞蹈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以《江西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强化职业教育属性,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以美育人,以舞化人,以舞育人,大胆探索德育教改之路,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和“魂 ”,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我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 ”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校以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江西民间舞教学,既充分体现身地域文化优势,又繁荣地方性民间艺术,同时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职业本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有效作用。让江西非遗舞蹈采于民间—用于课堂—创于舞台— 回报民间—服务社会。
江西非遗舞蹈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存 在着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才队伍,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冲击的环境下, 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校 根据职教本科院校的特殊性来将江西非遗舞蹈融入舞蹈表演专业的 中国民间舞蹈教程教学中,通过组建学生“非遗 ”舞蹈队、教师“非 遗 ”教研小组、校外传播推广活动等方式进行了相关成果的有益探索,是本成果取得优异成效的必然途径。作为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 济发展为办学宗旨之一的职教本科院校,必须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入校园,让江西非遗舞蹈进入课堂,使教学和传承融为一体,是舞蹈教师教学的使命,也是地方职教本科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二、项目的实施
1、提出“立文、立艺、立人 ”三立指导思想
“三立 ”指导思想强调体现人文、技艺和人格内涵,追求以文化为灵魂,实现开创为目的。以“立文 ”增强文化自信;以“立艺 ”传授知识技能,夯实专业基础;以“立人 ”培养品德修养。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创建传承机制向现代化转型的创新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立文、立艺、立人 ”坚持教改与实践统一,教学与学习统 一,课内与课外统一,校内与校外统一的教学原则,从文化切入;进行动律分析,分解练习,运用多媒体现代高科技教学,显示舞台作品的风采。多元化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创新,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
2、构建“课堂教学+舞台实践+艺术团推广 ”三合一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
我校坚持以本省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赣南采茶歌舞、永新盾牌舞为基础,围绕“站稳讲台,兼顾舞台,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的教学思路,提炼典型化、风格化、符号化的非遗元素,整合教学资源,将江西非遗舞蹈融入中国民间舞课程教学,构建《江 西民间舞》课程教学体系。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传承非遗舞蹈文化,弘扬非遗优秀传统技艺,让非遗舞蹈成为校园特色教学的展示窗口,在教学实践中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江西采茶歌舞、南丰傩舞、盾牌舞的地域文化和艺术风格。同时举行专题讲座,定期邀请当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导、传承人和来自民间一线的专家来校讲学,举办专题讲座。
图 1 《江西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剪
(2)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是职教本科院校艺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民间舞融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校始终坚持传承、创新和弘扬传统非遗文化艺术,集教学、研究、传承、创作、 演出、推广为一体,探索走出一条激活传统非遗艺术魅力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新路径,努力践行高校所担当的文化引领与传承的功能。在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舞蹈表演学生专业能力,检验我校教学成果。建立非遗舞蹈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非遗舞蹈文艺表演,传播非遗文化,让江西非遗舞蹈采于民间—用于课堂—创于舞台— 回报民间—服务社会。
目前编创有原创舞剧《梦回傩乡》和原创傩舞作品《祭》《傩祭》 《傩乡》等,先后荣获第六届江西省大学生艺术节表演二等奖和编创 二等奖 、交流表演奖,优秀表演奖等荣誉。编排的《江西永新盾牌舞》《傩舞》《赣南采茶歌舞》等三个篇章(含赣南采茶歌舞《斑鸠调》《对花》《映山红》,及永新盾牌舞《盾·魂》《盾牌舞》等优秀作品),顺利通过“江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文化传承专场 ”专家评审,成功入选 2018 年和 2019 年江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弘扬江西非遗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图 2 2017-2023年南昌职业大学舞台实践活动剪影
(3)艺术团推广
学校成立了江西非遗舞蹈队,组织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 艺术团的排练及演出。安排指导教师、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定期举行“江西非遗舞蹈实践周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社区演出或者校园学期实践演出中, 引导学生开展江西非遗舞蹈艺术表演,既增加了学生的表演技能,又 通过课外实践的形式有效地向社会传播传统艺术,激发社会群众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图 3 高雅艺术进校园、傩文化展演、课例展示、推广现场
3、“ 四步走 ”推进江西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1)“请进来 ”—— 民间艺人协作办学
推进职业本科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 作用,发展壮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西 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江西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首先体验民间生活,聘请非遗舞蹈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传授技艺进课堂讲学传艺,缓解非遗文化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 境。与民间艺人是发挥职业本科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 基础作用,将江西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融入国民教育,不断增 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秀江西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江西非遗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图 4 赣南采茶传承人陈宾茂教学剪影
(2)“走出去 ”——培训基地推广教学
研究“非遗 ”舞蹈在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等 8 个校外合作培训基地的推广“非遗 ”民间舞教学。
图 5 培训基地推广教学
(3)“教研一体 ”——探索非遗舞蹈教学创新路径
立足我校“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 ”,成立非遗舞蹈课 题教研团队,深入探索中国民间舞课程与江西非遗舞蹈深度的融合方 案,梳理研究成果,总结教学难点和突出问题,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撰写学术论文和专著,与时俱进,探索非遗舞蹈教学创新路径。
图 6 教学研讨剪影
(4)“ 以舞化人、以舞育人 ”—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舞蹈是学生感知万物、认识自我的另一扇窗。在教学中,我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提高学生对江西非遗舞蹈文化的认知水平、保护意识、传承信心,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知识和舞蹈技能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同样重要。以非遗舞蹈技艺及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为内容架构,用江西非遗民间舞教育这个点,来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以舞养德、以舞启智、以舞健体、以舞审美、以舞咏劳,也是职教本科院校进行江西民间舞艺术教育的关键。
三、项目实施成效
在七年的民间舞实践教学中,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大胆探 索教改之路。修订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充实教材内容,让江西非遗舞蹈采于民间—用于课堂—创于舞台—回报民间—服务社会。既充分体现江西地域文化,又繁荣地方性民间艺术,发挥了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有效作用,取得了显著良效。
1、教学体系的成熟和推广应用
本成果着力传承、打造江西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 艺术,根据高职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围绕我省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赣南采茶歌舞、永新盾牌舞为特色,编创了《采茶歌舞》、舞剧《梦回傩乡》、《盾牌舞》课例展示等成果。先后受邀参加 2018 年和 2019 年高雅艺术展演,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涵盖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瑞金市思源实验学校、兴国三中、赣州市阳明小学、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井冈山大学、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市第九中学、宜春市文笔峰小学、宜春市宜阳学校等学校)。各级单位学校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3 年至 2023年暑假我校“非物质文化产传播基地 ”的老师和 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在校外合作培训基地进行“非遗 ”民间舞教学推广 活动。项目组还与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等学校进行了研究成果经验交流。并在 2017 年、2019 年全国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精品课程课例展示暨论坛中进行成果经验交流和推广,反响强烈。以上推广活动,为高职本科院校“三立、三合、四步走 ”江西非遗民间舞课程构建创立了新品牌,拓宽了办学思路,创新了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目标,同时向全国人民展示江西传统文化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2、理论探索不断深入,形成一系列教学研究成果
在十年的民间舞实践教学中,我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大 胆探索教改之路,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音乐舞蹈学院获批省“双高”专业群和资源库建设单位,涵盖精品课程 10项,省教改课题 5项、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2 项、文化艺术科学项目课题 3项、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4项、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课题 4 项、 党建课题 2 项,发表《“丑中见美 ”的丑角表演—— 以赣南采茶戏为例》《赣南采茶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等学术论文 19 篇,专著、教材《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舞蹈创新理 论与实践创新》《舞蹈教育与表演理论教程》等 8 本,原创傩舞《祭》《江西非遗舞蹈走进校园传承改革的推进与创新研究》等获省级以上奖励 20余项,国家奖 1 项。此类教材不仅用于职教本科院校艺术教育,高职公共课选修的教学中,还广受江西省舞蹈家协会的大力推崇,定为社会舞蹈考级专用教材,大力促进了江西“非遗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图 7 相关研究成果
3
“ 四步走 ”教学步骤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
(1)业内专家高度关注
本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出“三立 ”指导思想、三合一教学模式和“ 四步走 ”的教学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关注。
图8 受邀参加 2017、2019 年全国“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
(2)社会高度评价
我校专门组织《中国民间舞》新型教学跟踪调查课题组,对2016 届、2017 届、2018 届、2019 届、2020 届、2021 届、2022 届 7 届的 舞蹈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经过“非遗 ”舞蹈的学习 的学生,其文化素养、组织能力、排练水平、技艺表演、思想素质等 方面有着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和家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作者
南昌职业大学
刘传利、陈礼斌
责任编辑:王逸韵
责任审核:俞峰传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