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明天是10月1日,是伟大祖国75周年华诞!为此,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为可爱祖国的生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神州华夏与日月同辉!同时,也借此机会,深刻缅怀无数仁人志士,向为了新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牺牲的革命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为了梦想的实现》。
当 1841 年英帝国的炮舰轰开清军提督关天培驻守的虎门炮台的时候;当 1894 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在日本吉野舰队凶猛的攻击下折戟黄海的时候;当自 1842 年《南京条约》的灾难屈辱延绵直至 1915 年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签订的时候;当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旭日旗飘扬在南京城头的时候……看那神州大地,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百业凋零,主权被残暴践踏!——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被压迫至亡国灭种的危难境地!
伟大的民族,当她经历苦难的时候,总会有一批先行者奋起振臂疾呼、英勇赴难。杨匏安、苏兆征、林伟民、邝任生;瞿秋白、方志敏、邓中夏、杨靖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怀抱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使命追求,一批批革命者和有志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探索和革命洪流当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以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根本利益,以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伟大的理想和目标追求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中国亿万民众一个个微小的力量才被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每一个人都自觉主动地将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追求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在一起,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小我和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我结合起来,奋勇争先、接续奋斗,积极热情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历史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挑战告诉我们,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一个人,没有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的理想追求,则犹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不知所终。只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目标才可能催生磅礴的力量,孕育永恒的生机。
2024 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之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 周年,在这样一个奔腾向上的伟大时代,作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和风师生,我们要具有怎样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呢 ?
首先,要有“爱”。没有爱的人生没有希望,没有爱的奋斗没有力量。没有爱,就没有28年“前赴后继、开天辟地”的奋斗牺牲;没有爱,就没有45年“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改革开放;没有爱,就没有和风261年“和鸾鸣凤,风虎云龙”的赓续和传承。归国华侨伍金荣说,要“忠于祖国,孝敬父母,热爱工作”;青年周恩来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科学家钱伟长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专业的选择”……
有多少爱,寄托在神州华夏辽阔壮丽的山河湖海中;有多少爱,浸润在一体多元悠久璀璨的历史人文中;有多少爱,激荡在伟大国家惊世骇俗的创新成就中。爱,是一切得以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实现的伟大隽永深沉的源泉。
我相信,只要大家都有爱,都付出爱,凤岗和风,必将因你我而更加美好,我们的奋斗也将因你我更有力量。
其次,要“勤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没有敲锣打鼓就能够得来的幸福。幸福要靠什么得来?幸福要靠奋斗得来的!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收获,但不耕耘就断然不会有收获!
当嫦娥6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时候;当全电推进的福建号航母第四次海试成功归来的时候;当时隔44年,中国再次向太平洋成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时候;当刘德华在华为新品发布会上喊出“不是天生非凡,而是敢于非凡”的时候……我们就深刻地懂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的未来,全靠我们自己!
同学们,永远不要为暂时的落后而害怕和沮丧,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潜力和青春的无限可能!只要心中有光、敢于奋斗,只要方法得当、锲而不舍,你必定会取得进步和成长,并最终在生命的某一个节点上收获属于自己的并能服务大众、贡献社会的成功!
同学们、老师们,“礼爱严勤和”,是我们和风中学的校训,我坚信: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先辈英烈的感召下,在鲜艳五星红旗的映照下,在“和风人”爱和勤奋的奋斗追求中,我们必将续写和风新时代的亮丽篇章,而无愧于天地!
演讲者简介:王学军,汉族,中学地理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曾先后在市二中(小林中学)、市五中、市三中、北师大附中担任教学和行政工作。2023年8月入职和风中学。现为珠海市和风中学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安全、纪检工作。加工作以来,曾先后获得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维稳及社会综治工作先进责任人、省优秀地理教师等光荣称号,并因参加支教工作受市政府的嘉奖。在长期的学校工作当中,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由此形成了“教育必须尊重生命、教育必须传承文化和教育必须为未来发展做准备”的价值定位,以及“价值引领、平台搭建、宽严相济、成长成才”的教育风格及模式,先后发表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出版著作《杏坛花开——教育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