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公布了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和个人名单,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简称“服务团”)荣获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系此次全国获批集体中唯一高校团体。这支成立于2000年的队伍,25年来行程逾10万公里,足迹遍布西藏、新疆、四川等地区,提供义诊、健康宣讲、康复培训等医疗志愿服务,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用医学专业与人文关怀书写了新时代雷锋故事。
该服务团以“学术向下扎根”“精神向上生长”为理念,构建起“前线筛查-后方救治-全程托底”的协同机制。在西藏昌都,团队开创藏东地区儿童先心病介入手术先河,实现“零负担”救治患儿;在四川凉山,通过远程影像云平台打破基层诊断壁垒;在新疆克拉玛依,重医儿科学院维吾尔族博士买迪娜·艾尼化身医患“连心桥”,用双语诊疗传递医疗温度。除此之外,团队更注重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为基层培训医护人员超千名。
一组数据勾勒出这支队伍的硬核担当:参与协助紧急抢救近万人次,为50余名先心病患儿争取赴重庆免费手术机会,推动肝包虫病普查覆盖5万余人,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疾病调研报告10万余字。自2019年以来,“渝藏情深”专项累计复筛先心病患者1000余名,免费手术救治104名,成功完成藏东地区首批儿童先心病介入手术;2023年开始新增唇腭裂救助,共复筛唇腭裂患者50余名,免费手术救治16名,不仅传递人文关怀,还帮扶医疗技术,让医疗保障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在凉山,帮助70岁患者辗转6小时顺利就医脱离危险的经历,让我读懂何为医者使命。”重医附一院骨科博士秦磊磊回忆道,团队曾在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完成高龄患者急诊髋关节置换术,用骨水泥型假体破解骨质疏松难题。重医儿科学院博士仇嘉文则从彝族男孩因缺乏CT延误治疗的案例中得到职业启发,转型专攻远程影像诊断,推动建立基层“医疗眼睛”,青年医者以黑白影像寻彩色希望,用微创技术解生命之困,诠释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信念。
时值学雷锋纪念日,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余华荣表示,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担当,提升医学学子的人文关怀和基层服务能力,为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重医智慧”和“重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