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和关键时期。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坏习惯”,并教你如何帮助孩子避开这些“坑”。
不良饮食习惯:
大脑发育的“隐形陷阱”
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更是大脑发育的“建筑材料”。以下3大饮食误区需警惕:长期饱食:导致脑动脉硬化、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轻视早餐: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
甜食过量: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海马体是大脑中参与形成关联记忆最多的部分,而高糖饮食会损害海马体的功能,最终影响了孩子的记忆力。除此之外,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往往是各种高糖、高脂肪、高盐的“垃圾食品”。这些食品不仅没有营养价值,相反各种反式脂肪和添加剂倒是不少,例如人工色素、防腐剂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行为和学习能力。在孩子大脑发育关键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营养补充尤为重要。
应对策略:
规律饮食,少吃零食:坚持三餐规律,家长以身作则,用新鲜水果、蔬菜、坚果替代薯片、糖果等高糖零食。
关注食品标签信息:避免反式脂肪和人工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的摄入。
缺少运动:
大脑活力的“隐形消耗”
运动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途径,更是大脑发育的“催化剂”。《运动改造大脑》的作者曾深刻指出:“强健肌肉和增强心肺功能只是运动最基本的作用,运动最关键的作用是强健或改善大脑。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以打篮球为例,这项运动堪称是锻炼大脑的绝佳方式。在篮球场上,球员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视觉观察,迅速捕捉场上局势的变化;同时,身体动作要敏捷迅速且高度协调,无论是运球、传球还是投篮,都需要精准的控制;而大脑则要快速思考,根据对手的防守策略、队友的位置等因素,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这一系列复杂而连贯的动作,极大地促进了大脑各功能区域之间的整合与协作,让大脑更加灵活高效。运动所带来的益处远不止于此。它还能助力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显著提升学习能力。适当的运动就像是为大脑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使其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思维更加敏捷,注意力更加集中。
应对策略:
每天坚持运动:鼓励孩子每天至少运动1小时,选择跑步、游泳、球类等多样化项目。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参与户外活动,同时还可以增强亲子关系。
选择运动安全为先:所有的运动要以安全为前提去考虑,选择运动形式时,要考虑孩子年龄、认知、频率和强度。
睡眠不足:
大脑“重启”的绊脚石
睡眠,不仅是简单的休息,大脑的许多功能都是依赖睡眠时间来恢复。
根据《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的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睡眠平均时间仅有7.65小时、7.48小时、6.5小时,超过60%的6-18岁学生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下。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明确指出:孩子长期睡眠不足,就如同给大脑的正常发育进程设置了重重障碍,会损害大脑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等。
睡眠在记忆巩固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深度睡眠阶段。当孩子睡眠不足时,大脑中的海马体无法正常整理新记忆。海马体就像是大脑的“记忆仓库管理员”,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例如,孩子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知识,比如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含义,在睡眠过程中,海马体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存储。但如果睡眠不足,海马体功能受损,新学习的知识就像一堆杂乱无章的物品,无法被妥善归类和保存。这直接导致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时,难以形成清晰的记忆,学习效率大幅降低。
睡得好,孩子才能学得好、长得好。
应对策略: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
营造“睡眠友好型”环境:卧室保持黑暗、凉爽,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
增加睡前仪式感: 如阅读、听轻音乐,帮助大脑进入放松状态。
沉迷“刷屏”:
大脑认知的“慢性毒药”
数字时代,电子屏幕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电子屏幕在带来便利与娱乐的同时,也暗藏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风险。
年幼孩子过度使用,大脑损伤远超成年人。过度刷屏会损害白质纤维束完整性,而白质纤维束是连接大脑不同区域、影响语言、读写和认知的关键结构。
长久地刷屏,让孩子的大脑会发育成只会单纯观看和不停转换关注对象,而非集中注意力,大脑难以深度处理信息。被动接收海量的信息,也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现在的孩子,每一天都在迎接新的变化,他们出生没多久就开始接触电子屏幕,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堵则溃,疏则通”父母需要摸索出一条边界,让孩子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克制及合理自控。
应对策略:
制定“屏幕时间公约”:如每天使用不超过1小时,睡前1小时禁用电子设备。
选择优质内容:与孩子共同观看纪录片、科普节目,并展开讨论,互动交流。
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孩子绘画、音乐、手工等兴趣,减少对屏幕的依赖。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要减少自身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多陪伴孩子,增加亲子互动。
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帮助孩子远离这些“坏习惯”,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来源|中国教育报、新东方家庭教育、钱志亮工作室等
声明|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CETV少儿教育。
编辑| 邱晨
审核| 赵义